欢迎来到精华学校! 登录 | 注册 | 专题活动 | 收藏
在线咨询
客服热线
官方微信
免费好课
进群咨询
首页 > 中高考资讯 > 教师指导

2017高考海淀高三一模语文试卷分析

2017.04.06

来源:精华学校

查看数:

精华学校高中语文教研组 张智钦

一、整体说明

2017海淀一模是依托2017高考举行的一次大型的具有检测性和预测性的综合性考试。其具有仿真与预测、评估与定位、激励与发展的功能定位。

本张试卷依托新一轮高考语文改革背景,一直紧扣《课标说明》,又有大量的发展和创新,坚持能力立意、文化立意,突出学科本质;拓宽命题的素材来源,注重考查内容与其它模块及生活实际的联系;突出阅读能力的考查,增大阅读量,强调整体阅读、主题阅读、比较阅读,并且引导学生注重阅读策略和方法的灵活运用。特别是“立德树人”方面,做出了一份语文试卷应有的味道和气质。

也正因为其有对高考有较强的预测功能,所以必然会对接下来的教师教学与学生学习以更加有效、积极地指导。

二、具体分析:

1.强调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如海淀一模试卷中依托在论述类、实用类文学类文本后面的第8题。

下面文字选自我国领导人“在中法建交50周年纪念大会上的演讲”,该演讲获得国际社会的广泛赞誉。请根据上面三则材料,并结合下面文字,分析该演讲为什么能取得成功。(6分)

独立自主,是中华民族和法兰西民族的共有禀赋。中国和法国都是有着独特文明的古老国度。以黄河长江和卢瓦尔-罗讷水系为母亲河的两个伟大民族,都曾经长期引领各自所在地区的文明发展进程。老子、孔子、墨子、孟子、庄子等中国诸子百家学说至今仍然具有世界性的文化意义,声名远扬的法国思想家们为全人类提供了宝贵精神财富。进入近现代,两国都经历了民族苦难、战火洗礼和对发展模式的艰辛探索,走出了符合本国国情的发展道路。中法都坚持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不随波逐流,不随风起舞,积极倡导和致力于多边主义、世界多极化、国际关系民主化。

【参考答案】

①宣扬了中华文化之美,演讲辞陈述了中国悠久的历史及对世界文明的贡献,传播了近现代中国在道路探索上的价值和成果。

②充分考虑了受众心理,演讲辞紧扣纪念中法建交这个主题,始终对举陈述中法两国的共通之处,利于法国听众的理解接受。

③传达了普世的价值观,演讲辞强调中国始终坚持走独立自主、和平发展之路,倡导并致力于多边主义等,能引发广泛共鸣。

【解析】

考试的目的是什么?考查阅读的目的是什么?这道题很好地为我们做了印证,也给出了答案。题目中这段文字是一篇演讲稿的部分内容,我们如何从中归纳总结出一篇演讲稿该有的特征,显得尤为重要。所以要答对此题,就要结合前面三篇同一主题下的三个文本,找到与这段演讲文字相匹配的内容,那就要对演讲文字进行切割、分类。我们对海淀试题的历次题目作分析,都会得出这样的结论:其不仅仅是考试题目,检测学生的学习效果,其在一定程度上,更是给了老师和学生以后阅读此类文章的方法和答对此类题目的思维路径。

 

2.淘汰思维向展示思维转化

近年北京高考语文学科在“淘汰思维”向“展示思维”转化方面愈发明显。

①文言文的第14题。文章写了袁溉的哪些过人之处?请概括回答,并选择其中一点谈谈你获得的启示。(5分)

【参考答案】

(3分)过人之处:有立雪程门的精神;有见微知著的预判力;有明察秋毫的辨别力;深谙以寡御多、以简驭繁之术。

(2分)启示:略。

评分标准:“过人之处”一点1分,答对三点即可得3分。

②散文第23题。第三段对几位骚坛诗人吟唱的描写颇有表现力。请从【甲】【乙】两处画线句中任选一处加以赏析。(4分)

【答案示例】

【甲】

作者把李国杰的吟唱比喻为天籁,把吟唱带给人的美好感受形容为“能找到太阳的光芒”,并运用夸张(拟人)的手法强调他的吟唱“能让河流苏醒”,形象地写出吟唱的感染力和艺术魅力。

或:作者运用诗一般的语言以及比喻、夸张和拟人等手法,极写李国杰的吟唱给人带来的美好感受,这与前面多用短促的四字词语形容李国杰的老态龙钟形成对比,突出了吟唱的巨大魅力。

【乙】

文章把李盛良吟唱时嘴巴一张一合的样子比作“在喷吐一粒粒饱满的果实”,形象地写出声音的流畅圆润和神情的专注饱满;语言与人物身份贴合,与后面写他“耕田犁地”“跟在牛尾巴后面吟唱”形成呼应,表现了吟唱与生活的相融相契。

或:李盛良耕田犁地时想出一首诗就在牛尾巴后面深情吟唱,这个场景画面感十足。特别是“拖着长长的尾音”“深情”这些细节,不仅写出了吟唱的特点、李盛良的投入,也把读者带进了诗歌与普通生活浑然相融的美好情境中,颇具感染力。

【解析】

“选择”意味着答案不唯一,只唯题。只要符合题目要求,即可得分。命题人在一张试卷中多次命制“选作”的试题,正符合“考生”学习情况和生活经验的多样性,这样命制试题的好处就是真正从学生实际情况出发,为学生搭建一个广阔的平台——“因材应考”,让每一个学生都能有话可说,都能用自己所长展示自己的“风采”。

不管是文言文,还是现代文,立足于文本,扩展于现实,正是当今命题人命题的依据,也应该是日后一线教学中,应该注意的实际问题,毕竟,考试的主体是学生,考查的目的是学生的学习情况。

 

3.作文强调发挥想象力,引导学生关注生活、关注时代,反对套作、宿构和模式化写作。

两个作文一个是命题作文,一个是材料作文。

作文一的题面是一首歌的歌词:“回家的路,数一数多少个寒暑;多少的笑,多少的哭。回家,能抱一抱父母;说一说,羞涩开口的倾诉;拍一拍,肩上岁月的尘土。回家的路,或远或近;再累也一样坚持的脚步……”

通过对这段歌词的联想或想象,要求以“回家的路”为题,写一篇记叙文。

作文二的内容依托的是最近火遍网络的歌曲《成都》和其唱作者赵雷的故事。另一个是《中国诗词大会》和其冠军武亦姝的故事。两则概括性的事件描述,为学生提供一个广阔的写作空间:“他们都在安静中追求者纯净,终归显现出巨大的力量。”以这句话为依托,找到人的共性与个性,结合作文材料和我们的生活,写一篇议论文。

【解析】

作文一需要学生有灵动的“想象力”加上对歌词深刻的理解,才能组织成一篇记叙文,这就需要学生对题目中的“回家”和“路”的概念做具象化解读。对于有材料命题作文,学生往往忽略材料的限定和引导,又有一部分学生对“题目”的切入也不尽人意。所以此类作文要求学生除了立足材料和题目外,一定要对我们的生活、我们的时代做深刻的思考和解读。“家”可实可虚,“路”可顺可逆,只要真正将作文的“概念”向生活和时代延伸,在“立意”层面,就不成问题了。

作文二依托的材料是社会热点时事,既属文化层面,又有浓浓的生活气息;既有全民关注的时代热点,又有小众人群的“沉默与狂欢”;既有共性与个性的多维展示,又有量变与质变的辩证思考……基于此,学生平时稍加对社会生活的留意,还是可以完成此文的考查要求的。但要值得注意的是,对于材料作文中“材料”的解读非常重要,因为这直接决定了行文“切题”或是“跑题”。

 

想要高考考得更好?

快点击下图了解成功6步走方案!

 

加入高考助力群,找老师答疑,与优秀的同学共同进步!

在群内你将得到:

1、实时分享历年高考真题及知识点专项练习,并附有答案及解析

2、各科老师教你高效复习,巩固基础,提升能力。

3、大小模拟考试,针对性复习,助你金榜题名

4、提前了解高考,预估全市位次

5、不定期的讲座,分析高考政策,解答志愿填报,用数据说话!

扫描下方二维码加“高考小助手”,邀你进群!备注说明:年级+城区。

(建群为了广大家长及考生得到更准确信息和更贴心的服务,群内不会散布广告)

更多>>

推荐课程

最近浏览的课程

北京市海淀区精华培训学校 北京市海淀区北三环西路满庭芳园AB座公建(邮编:100086)总机:400-650-7766
京教研【2001】31号 京ICP备13033151号-6 备案编号:京公海网安备110108001241号
Copyright 2011-2021 www.jinghu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信息